京都大學
學校簡介
京都大學(Kyoto University),簡稱京大,是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區(qū)的世界頂尖綜合研究型國立大學。也是繼東京大學之后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國立大學。1892年,23位國會議員在向國會提出的一個議案中提出,日本僅有一所東京國立大學,缺乏競爭,對辦學和學生的培養(yǎng)都不利,建議在當時的西京——京都建一所大學,1897年議案被通過,大學得以誕生,當時定名為京都帝國大學。
京都大學就成了在日本僅次于東京大學的學科齊全、規(guī)模宏大的國立綜合大學。京都大學與東京大學雖為日本東西兩方齊名的國立大學,但它們的傳統(tǒng)與辦學目標迥然不同。東京大學以培養(yǎng)治國人才為主;京都大學則以培養(yǎng)科學家見長。
京都大學與東京大學相比,它們是分列日本東西的兩顆燦爛的學術明珠,經(jīng)過百年的努力,在世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望。憑借它那得天獨厚的學術環(huán)境、獨具特色的傳統(tǒng)和學風,學校全體成員堅持不懈的努力,成為日本最杰出的院校之一。京都大學獲得過11個諾貝爾獎,為亞洲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。
地理位置(氣候)
京都大學位于京都市,京都市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,與大阪、與神戶共同成為“京都阪神大城市圈”。京都氣候十分溫和,春季約為攝氏13度,夏季約在26度,四季分明,不過由于盆地地形,京都夏天較悶熱,冬天則寒風刺骨,春秋兩季則相當舒服,春季賞櫻,秋日觀楓,是觀光客最喜歡去的季節(jié)。京都的氣候跟中國成都相似。
校區(qū)介紹
京都大學除了宇治校區(qū)(理科一些研究機構(gòu)設在這里)位于離校本部15公里外的宇治市外,其它的幾個校區(qū)基本連在一起,從北到南的4個校區(qū)是:
北校園,包含部分研究所、中心、理學部、農(nóng)學部等機構(gòu);
西校園,本部校區(qū)、人文科學各學部、工學部以及學校行政機構(gòu);
南校園,包含教養(yǎng)學部、醫(yī)學部以及它們的研究設施、藥學部和醫(yī)院寄托家園。
另外,新建成的桂校區(qū),位于京都市的西京區(qū),主要作為大部分工學研究生的教育基地,目前局部還在建設中。
學校排名
雖然常年居于東大之后,但是“科學家的搖籃”并不是空口無憑,如果說東大是以培養(yǎng)治國人才為主,那么京大則是以培養(yǎng)科學家見長(“僅僅”培養(yǎng)出兩位日本首相),在各個領域均有自己的突出貢獻,九位諾貝爾獎得主分布在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生理四個領域(理工科類拿了個遍),數(shù)學界的諾貝爾獎——菲爾茲獎也有斬獲,其他各領域的杰出人物不計其數(shù)。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,其經(jīng)濟學和東大并列,其他學科位居第二或者第三,其中只有法學排名略靠后,但也依然是排名日本前列,綜合實力穩(wěn)坐日本第二,雖然這些年東北大學、大阪大學以及率獲諾貝爾獎的名古屋大學也都在穩(wěn)中求進,可是整體實力上仍然存在著一些距離。
學部
綜合人知學部、文學部、經(jīng)濟學部、藥學部、法學部、教育學部、工學部、理學部、農(nóng)學部、醫(yī)學部
研究科
文學研究科、教育學研究科、法學研究科、經(jīng)濟研究科、理學研究科、醫(yī)學研究科、藥學研究科、亞非地域研究研究科、信息學研究科、生命科學研究科、工學研究科、農(nóng)學研究科、人間環(huán)境學研究科、能源科學研究科
知名校友
湯川秀樹:物理學家、194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
朝永振一郎:物理學家、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
福井謙一:化學家、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
利根川進:生物學家、1987年諾貝爾生理醫(yī)學獎得主
山中伸彌: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
赤崎勇: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
益川敏英: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
野依良治:化學家、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
近衛(wèi)文麿:第34、38、39任日本首相
池田勇人:第58~60任日本首相
京大校風
評價京大,是不需要羅列太多數(shù)據(jù)和獎項的,因為這些在他們的老師和學生們看來,完全不重要···可能是常年位于第二的緣故,沒有東京大學那么的引人關注再加上校內(nèi)濃郁的學術氛圍,使得京都大學慢慢培養(yǎng)出了一種很獨特的氣質(zhì)——放飛自我。
京都大學的辦學理念一開始就是:培養(yǎng)獨立自主精神、培養(yǎng)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。遠離東京的熱鬧喧嘩,在京都這個安靜的城市里,一心鉆研的學者們潛心進行自己的研究,純粹的為了學術上的追求,自然就有了那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。但是一切事情都有兩面性,自由的學風有利于學術研究,但是給一幫滿腦子天馬行空又智商極高的年輕人們自由,甚至鼓勵他們嘗試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···